老话讲的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欠了李旭的钱,人就算死了,他也得还。
有家人让家人还,没家人就给骨灰烧成尿壶,再给卖了。
李旭对小日子只有一个原则,霍霍的越多人越好、越惨越好。
言归正传。
李平这个总经理只负责管辖李家的产业,徐向前的产业由他自己负责。
李旭一边让李平组建一个属于自家的管理团队,一边对自家产业进行调整。
李旭收购的公司都是比较大的那种,这个大指的不仅仅是把业务做到了国外,还指的是旗下产业驳杂。
简单点说就是很多行业都有涉及,却又不能精通,而且有些公司的名下还有其它公司的股份。
所以李旭的调整都围绕一个原则展开,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徐向前的调整策略跟他一样。
他们的举动都给香港徐氏集团的成员看懵逼了,不知道这是什么路子。
一个集团有两套领导班子就算了,可把产业分开、各管一摊子是什么鬼?
对于员工们的疑惑,很快徐向前就出面做了解释,他表示自己和李平、李旭的经营战略不太一样,双方产生了分歧,谁也不能说服对方,故此他决定把产业划成两份,双方各取一份按照自己的想法经营,用成绩分个高下。
至于为什么李平兄弟分到的产业更大一些,很简单,徐向前对自己取得最后的胜利有十足信心,他要让两个表弟输的心服口服。
听到这个理由,所有员工都被惊呆了。
虽说李平兄弟俩是你的表弟 ,但他们一丁点的集团股份都没有,说白了就是在你手下讨饭吃的人,他们跟你的意见相左,你没把他们赶出集团就算了,居然还能拿价值几十亿美元的资产跟他们一较高下,你是有病还是钱多了涨的?
面对这个问题,员工们很快得到了答案。
徐向前是钱多了涨的。
因为他在和李平兄弟俩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给旗下诸多公司注资二十亿美金用来发展。
这些消息一经传出,徐向前的大名再次登上了新闻头条,香港徐氏集团旗下的公司股价纷纷上涨。
人们觉得有徐向前这个大方的大金主在,他名下的公司就算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正当李旭几人大刀阔斧的调整旗下产业之时,付清正带领一众操盘人员紧锣密鼓的布局做空股市和香港汇率。
时间来到七月初,已经将核电站筹备工作做得差不多的内地官员来到港岛跟徐向前谈论款项之事。
徐向前确定合同没问题后二话没说,直接将款项打到了指定账户上。
恰逢此时约翰牛正极力宣传港岛前途未明的论调。
没有意外的,港岛再次发生金融风暴。
这次徐向前没有藏着掖着,大大方方的对外宣布做空的人有我一个。
别看港岛有不少人因为金融风暴赔的血本无归,但在崇尚金钱的观念下,反而有更多的港岛百姓成为徐向前的忠实簇拥。
受此影响,香港徐氏集团旗下的公司股价不仅没有下跌,反而逆势上涨。
港岛当局顿时不乐意了,找到徐向前和从英国回来的包船王这两位做空主力,希望他俩能停止做空港币汇率,为稳定经济出一份力。
这个时候港币汇率已经快跌到极限了,在李旭的示意下,徐向前二人从善如流的平仓,然后全力围攻股市。
香港四大洋行中仅剩的怡和洋行与太古洋行脸都绿了。
没别的,被围攻的主要对象就是它俩。
在去年的股灾中,它俩已经被李旭二人围攻一次了。
当时怡和洋行的一些次核心资产被包船王收入囊中,怡和洋行核心资产中的香港置地、怡和保险以及太古洋行
现在看到包船王和李旭再次对自己发起攻击,它俩真的是头皮发麻,只能固收阵地。
然而除非它俩一辈子不放开对旗下产业的绝对控股,否则被盯上的产业必会被财大气粗的李旭二人夺走。
李旭二人之所以死盯着它俩不放,实在是它俩剩下的核心产业太诱人了。
都说四大洋行齐名于世,实际上另外两家洋行跟眼前这两家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这么说吧,怡和洋行跟太古洋行的核心资产随便拿出来一项都足以让人成为港岛大亨。
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夸张,别的不说,就说现如今怡和洋行还攥在手里的核心资产之一的牛奶公司。
这家公司堪称是香港地王,手里握有大片土地,其零售百货业务在港岛也是数一数二。
除了这个,还有实力强劲、能够自主生产汽车和摩托车的怡和汽车集团,业务遍布亚洲、在电气、机械、能源、建筑等方面有着完备技术的怡和机器集团,以及航运业务中的翘楚怡和船务、怡和空运货站。
太古洋行旗下有着庞大船队和货运码头的香港联合船坞,港岛航空公司中排行第一的国泰航空,房子都建立在交通枢纽处、港岛房地产公司中排行前列的太古地产,具有可口可乐香港瓶装业务专营权的太古饮料。
李旭对怡和洋行旗下的汽车集团、机器集团、牛奶公司和太古洋行旗下的太古饮料眼馋不已。
其余几个公司则是包船王想要的。
要是能给这些公司拿到手,李旭二人的实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些公司都是耗钱大户不说,两家洋行还欠着汇丰银行一大笔钱,它俩本想等金融风暴过去卖点股份还债回血,结果现在被李旭二人死死的咬住,动弹不得。
李旭二人能耗得起,它俩却是耗不起。
没办法,它俩只能找人求援。
它俩最先找的是英方政府,意思很明确,这场金融风暴是你们惹出来的,多少得给我点支持吧?
英方政府一口回绝,要钱没有,要命也不给。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