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李旭在金市上大赚数百亿美元,当时包船王问过他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涉足实业?
大部分人认为玩金融的要比玩实业的高端一些,而且还看不起他们。
其实不然,金融玩到一定程度的人,最后都会涉足实业。
这是因为他们清楚,实业才是护身符。
玩金融,即便你一年能挣上百亿,对一些人来说还是想动你就动你。
玩实业就不一样了,你手下要是有一家年营收能达到上百亿的实体企业,不到万不得已,真没人敢动你。
没别的,就因为你背后站着几十上百万个家庭。
具体情形可以参考后世的知名企业富某康。
正是因为知道李旭肯定会涉足实业,包船王才会如此询问。
对此李旭的回答是港岛爆发股灾之时,就是自己涉足实体之日。
李平和徐向前都知道这个回答,所以此刻听到包船王的话语,他俩神情一动,连声问道,“包生,您是不是得到什么消息了?”
“包生,港岛又要爆发股灾了?”
李旭倒是想到了什么,不过他没有出声,只是静静地看着包船王,等他给出答案。
包船王咧嘴笑道,“我确实收到一个消息,根据我的估计,爆发股灾的可能性最少能达到九成。”
徐向前顿时露出兴奋之色,“以您的见识都觉得最少有九成可能,这等于说股灾肯定会爆发啊。”
这时李旭插话道,“包生,您把事情详细说说。”
随着包船王的讲述,李旭暗道一声果然如此。
即便包船王的发展轨迹与原时空有所不同,一些事情却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跟原时空一样,依旧是在八二年刚过完年的时候包船王受邀去到内地,得到了内地将要收回港岛,以及收回后保持港岛现有制度不变的消息。
等包船王讲完,李平和徐向前人都懵了。
现在他们总算知道包船王为啥会对爆发股灾有这么高的把握了。
这个时候的港岛是公认的世界经济中心之一,是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同时它也是亚洲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
这样的地方,英国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那位大人物既然敢对包船王说要收回港岛,而且还让他把消息转告港岛的朋友,这说明内地已经下定决心了,必要之时或许会武力收回。
这个消息一旦传出去,势必会造成恐慌,股市会受到剧烈冲击。
李旭装作思考的样子,过了一会儿沉吟道,“包生,您的意思是双方很快会就港岛的归属问题进行谈判?”
之前两个国家对港岛问题处在试探程度,事情并没有传出去,只有零星几个人才知道这件事。
现在把事情挑到明面上,还要给宣传开,十有八九是要正式谈判了。
“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我请几位过来是想咱们提前把蛋糕分好,免得到时候出现争抢,弄得不愉快。”
李旭没有表态,而是询问道,“您没把这个消息告诉其他人?”
能让包船王告知这个消息,对方肯定要心向内地,而且还得处在大亨这个层次。
这个层次的人眼光一般不差,看出股市将会剧烈震荡几乎是必然的。
面对这种情况,用屁股想都知道他们会筹集资金,准备捞上一笔。
不客气的说,能筹出一亿美金的都是凤毛麟角。
一旦他们中有人跟李旭二人中的任何一个对上,只会是有败无胜。
毕竟是包船王的朋友,又心向内地,让他们落到这个地步李旭也怪不忍心的。
别误会,李旭不是想带他们分蛋糕,而是想让包船王通知他们一声,哪些产业不要碰。
“告诉了几个人,怎么了?”
李旭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听完之后,包船王一脸无语。
过了片刻,他点头应道,“我会跟他们说的。”
紧接着他拿出一本小册子,让李旭三人从上面挑选心仪的产业。
这本册子是包船王让人编撰的,上面详细记载了港岛各大企业的情况。
李旭一边看一边琢磨,最后他选出五家必须要给买下来的公司,分别是中华煤气、香港电灯、丽的电视、怡和保险以及银行。
中华煤气是港岛唯一的城市管道燃气公司,也是港岛最大规模的能源供货商之一。
香港电灯是港岛两家电力供应商之一。
拿下这两家公司,就可以掌控港岛的煤气和一半的电力,这意味着作为李旭代理人的徐向前将会一跃成为内地的重点拉拢对象。
这里面的好处无可估量。
丽的电视就是后来的亚洲电视,李旭想通过它掌握媒体话语权。
怡和保险拥有保险行业的全部牌照,其实力在港岛的保险公司中也是数一数二。
想把企业做大,不涉及金融业是不可能的,保险加银行就是金融业的半壁江山。
之所以没给银行加名字,是因为李旭要收购的银行不止一家。
在中英谈判期间,受到重创的除了股市,还有银行。
港岛大大小小的银行共有上百家,到时不知会有多少家银行会因为群众挤提而破产。
李旭打算从中挑选一些合适的收购下来,将它们组成一家银行。
至于银行的生存问题,李旭一点都不担心。
因为这家银行会是他名下产业的唯一合作银行。
要知道上述这些只是他的必买公司,他还看上一些不是必买的公司,最后究竟能买下多少,他也不知道。
他只知道凭借自己买下的公司,银行不仅能生存下去,没准还能发展壮大。
有一家公司叫香港置地,这家公司在之前九龙仓收购事件中提到过,隶属于怡和洋行,是一家地产公司,在中环商业区拥有多座物业。
它被李旭列在不是必买的公司之中。
为了防止最后没能将它买下,李旭决定这两天就让徐向前注册一家地产公司。
李旭记得在这次的股灾期间,港岛的地价跌的亲妈都快不认识了,价格只有以前的十分之一。
但随着八四年港岛问题尘埃落定,港岛政府限制土地供应,楼市不仅迅速回稳,之后更是节节攀升。
这么好的机会,他当然不会错过。
他打算多买一些土地,有的用来建楼,有的等楼市上涨的时候对外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电灯的名下就有不少土地。
看到李旭选定的公司,包船王给予高度肯定。
之后徐向前也选了几家心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