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白色的衣服,
头戴一顶白色的帽子,
望去很有点不凡的气度。
你和王平子来到少年跟前,
与他交流。
少年言谈诙谐,
横生妙趣。
王平子和你从心里头,
对这位少年感到佩服,
问起他的乡里门第,
他说:“家住登州府,
姓宋名玉。”
于是乎,
王平子叫老仆拿座位来,
三人相对谈论畅叙。
恰巧余杭生从这里经过,
你们三人就都起来,
给余杭生让座叙旧。
余杭生居然坐了上座,
一点不谦虚,
又问宋生语:
“你也是到杭州府,
来参加乡试的不?”
宋生回答语:
“不是。
我是一个才能低下的人物,
没有腾达的志趣。”
又问语:
“你是哪一省的人物?”
宋生就告诉他家住Sd省地区。
余杭生语:
“竟然没有进取功名之心府,
足见你是很高明的人物。
山东和山西,
没有一个通晓文字的人物。”
宋生答复:
“北方通晓文字的人物,
确实很少,
但是不通晓的人物,
未必是吾;
南方通晓文字的人物,
确实很多,
然而通晓者未必是你这号人物。”
说完就鼓掌,
王平子跟你,
与他一唱一和,
因而哄堂大笑,
后仰前俯。
余杭生很是愧疚,
气呼呼,
眉毛倒竖,
捋起衣袖,
大叫大囔语:
“你们敢当面出八股题木,
比试一下否?”
宋生不在意地看着别的区域,
微笑着语:
“这有什么不敢之处?”
余杭生便急忙回到寓所,
拿出一本《论语》,
交给王平子,
让他出题目。
王平子随手把书一翻,
指着语:
“‘阙党童子将命’。”
余杭生站起身躯,
寻找笔墨和纸等物。
宋生拉住他语:
“不用写了,
随便用口说出,
就可以喽。
我的破题,
已经作出:
‘于宾客往来之地,
而见一无所知之人焉。’”
王平子与你捧腹,
哈哈大笑不休。
余杭生愤怒:
“你是完全不会作文章的人物,
只会骂人物,
是个什么样的人喽!”
王平子尽力为他两人调解,
请另找一道好题目。
又翻出一个题目,
语:
“‘殷有三仁焉’”。
宋生立刻答语:
“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
夫一者何也?
曰:仁也。
君子亦仁而已矣,
何必同处?”
余杭生一听,
便不作了,
站起来语:
“你这个人,
也算稍有点才华气度。”
接着就走。
王平子和你因为这事务,
就更加尊敬宋玉。
一天,
王平子特邀宋生到自已的寓所里头,
你们谈了好久。
王平子拿出自已所写的全部文着,
向宋生请教学术。
宋玉看得很快,
一会儿就看完了上百篇文着。
然后语:
“你写文章的功底很深厚,
然而在你下笔为文时候,
没有一个必定追求的念头,
而只是存有,
一种侥幸取得成功的心绪。
这样,
你的文章就落到下等里去。”
接着取出,
已看过的文着,
一一给王平子解释清楚。
王平子很是鼓舞,
以老师之礼序,
来对待宋玉。
让厨房里的人物,
用蔗糖做水饺伺候。
宋生吃了水饺,
很香甜,
语:
“我平生还未吃过这样甜美的水饺,
请你改日再做一次,
给我一饱口福。”
这以后,
你们三人的感情更加合投。
宋生三五天必来一次你们的住处,
而王平子必做水饺,
给他一饱口福。
余杭生偶而相遇,
虽然谈的不多,
但傲慢的气度,
大大减少喽。
一天,
余杭生把自己写的文着,
拿来给宋生瞅。
宋生见上面圈圈点点极多,
还有不少赞美之词语。
看了一遍,
就放在桌子上头,
一句话也不说出。
余杭生怀疑宋生未阅读,
再次向他请教传授。
宋生说已经看完喽。
余杭生又怀疑宋生看不懂文着。
宋生语:
“这有什么难懂之处?
只是不好罢了,
不好评语!”
余杭生又语:
“你只看了圈圈点点和赞语,
怎知不好,
何故?”
宋生便背诵他的文着,
好像早已读熟。
一面背诵,
一面指出文章的毛病之处。
余杭生很是局促,
浃背汗流,
没有说话就离去。
过了一会儿,
宋生离去,
余杭生进了屋,
坚决要看王平子的文着。
王平子不给观瞅。
他硬是搜出王平子的文着,
看到上面圈圈点点密密麻麻备注,
嘲笑语:
“这真像水饺食物!”
王平子本来性格质朴,
不善于说话交流,
这一来,
只能是含羞地听着他话语。
你却打抱不平:
“你写的文着,
连水饺都不如。”
第二天,
宋生又来了,
王平子诉说了昨天的事务。
宋生非常气愤地话语:
“我以为‘南人不复反矣’,
这卑鄙的小人物,
竟敢这样对你欺负!
有机会,
我一定要替你报复!”
王平子极力劝语,
说对人不要过分刻薄侮辱。
宋生听了点点头。
考试结束后,
王平子把试卷拿出,
请宋生过目,
宋生十分欣赏,
好评十足。
(五)
一天,
你们三偶然走进大殿玩游,
看到一个瞎和尚,
正坐在走廊里头,
摆着药摊,
行医卖药物。
宋生惊讶地话语:
“这是一位奇人物!
他最懂得文着,
不可不向他请教传授。”
就让王平子回到寓所去,
把文章取出。
王平子回到寓所,
正遇到余杭生,
就与他一同前来此处。
王平子走到和尚跟前,
称他师傅。
那和尚以为他是来求医救助,
便问他患的是什么病由。
王平子说是来请教传授,
写文章的理谱。
瞎和尚笑语:
“是谁多嘴多舌啊?
我没有眼睛,
怎能评论文着?”
王平子请他用耳朵代替眼睛,
自已来念给他听,
请他评语。
瞎和尚语:
“三场的文着,
有二千多言,
谁能耐着性子,
花那么多时间听下去?
不如把文章烧了,
让我用鼻子闻一闻就可以喽。”
王平子遵从他的吩咐。
每烧一篇文着,
那和尚就闻一闻,
点点头:
“你是初次仿效几位大名家的笔触,
学得虽然不十分像模,
也做到近似度,
我刚才是用脾领受。”
王平子问语:
“这样的文章能考中不?”
和尚答语:
“也能中举。”
余杭生听了,
不十分相信,
先把古代名家的文着,
烧了一篇试试身手。
瞎和尚用鼻子闻一闻语:
“妙啊!
这篇文章我是用心领受。
不是归友光、胡友信等的手笔,
怎么能写这么优秀!”
余杭生大为惊讶,
便开始烧自己的文着。
那瞎和尚语:
“刚才领教了一篇,
尚未体会到全部妙处,
为什么忽然另换一个人的文着?”
余杭生假意语:
“朋友的文着,
只是那一篇,
这篇才是我写就。”
和尚闻了闻余下的纸灰,
不住的咳嗽,
话语:
“不要再烧喽,
实在咽不下去,
现在勉强咽到胸膈;
再烧,
我就要呕吐。”
余杭生非常惭愧地退出去。
过了几天,
乡试发榜了,
余杭生竟然中举;
王平子反名落孙山,
没有选入。
宋生和王平子还有你这小主,
跑到瞎和尚那儿将之告诉,
瞎和尚便叹了口气语:
“我虽然瞎了眼睛,
但并没有瞎了鼻子,
那些考试官员干部,
简直连鼻子也瞎了去!”
一会儿,
余杭生来了,
得意洋洋地说出:
“瞎和尚,
你也吃了人家的水饺木?
现在究竟何如?”
瞎和尚笑语:
“我只是谈论文着,
并不与你论命运前途。
你不妨把考官们的文着,
各取一篇用火烧掉,
我就知道谁是你的师傅。”
余杭生、王平子与你一同搜索,
只找到了八九个人的文着。
余杭生与:
“如闻错,
拿什么惩处?”
那和尚气愤地语:
“把我的瞎眼睛剜出!”
余杭生烧了起来,
于是乎。
每烧一篇文着,
瞎和尚都说不是;
烧到第六篇文着,
和尚忽然对着墙壁,
大呕大吐,
而且放屁如雷呼,
人们都笑语。
瞎和尚擦了擦眼眸,
对余杭生语:
“这才是你真正的老师傅!
起初我不清楚,
骤然一闻,
鼻子和肚皮都受了刺激,
膀胱里也容纳不下,
直接从肛门里放出来!”
余杭生大怒,
要走,
并语:
“明天我还来看你,
你别后悔、别后悔喽!”
过了两三天,
他却未来,
到他寓所一瞅,
已经搬走。
这才知道,
他正是那位考官的门徒。
宋生安慰王平子语:
“凡是我们读书的人物,
不应该怨别人,
应当严格约束己躯。
不埋怨别人,
道德可以更高度;
严格约束自己,
学问就会越来越深厚。
当前的不得意,
固然是运气不优;
但平心而语,
文章不是已经写得很好了不?
今后只要加油,
天下总有不瞎的人物。”
王平子听了,
肃然起敬,
更为佩服。
又听说第二年度,
还要举行一次乡试,
就不回家去,
留在杭州,
以便向他求教传授。
宋生对王平子语:
“杭城柴米太贵了,
但你不要有后顾之忧,
屋后有个地窖洞窟,
埋着许多银物,
可以掘出来用途。”
并告诉他埋在什么地区。
王平子谢语:
“宋朝的窦仪和范仲淹,
虽然很穷苦,
却非常廉洁自律。
现在我尚能自给自足,
哪敢玷污自己的名誉?”
一天,
王平子醉后歇休,
他的仆人和厨师,
便偷偷地去挖掘金窖洞窟。
王平子忽然醒来,
发觉屋后有声语,
偷偷出去一瞅,
银子都堆在地上喽。
他们见事情败露,
都吓得跪在地上头。
正要呵斥他们,
发现一些金酒杯上刻着字句,
仔细一瞅,
都是祖父的名呼。
原来王平子的祖父,
曾在南方做干部,
入杭州后,
住在这地区。
后来得急病死去,
这些银钱正是老祖,
所留下来的财富。
王平子大喜,
一称,
共八百余两左右。
(六)
第二天,
王平子与你告诉宋生,
并拿出金杯给他瞅,
想与他平分财富。
宋生坚决推辞不就。
王平子又拿了一百两银物,
送给瞎和尚,
瞎和尚已离去。
此后几个月,
王平子越发刻苦读书。
考期又到了,
宋生语:
“这次如果再考不中,
那真的是命运之路!”
谁知,
王平子竟因违犯考场规矩,
被取消了考试的资格待遇。
王平子还没有什么怨语,
宋玉却大哭,
王平子反而安慰起宋玉。
他语:
“上天嫉妒吾,
让我潦倒困苦,
一辈子,
今又连累了好友,
真是命路,
真是命路!”
王平子语:
“世间凡事物,
本来都有定数。
像宋先生本无意将功名求取,
我考不中,
当然与你的命运毫无关系喽。”
他擦着眼泪语:
“我早就想对你讲述,
实在是怕你惊怪恼怒,
我并非是世上活着的人物,
而是一个飘泊无定的游魂鬼族。
我年轻时候,
很有些才名,
却一直不得志趣,
连连落第不入。
一气之下到了杭州,
希望得到一位知音好友,
把我的着作传下去。
谁知,
明朝末年时候,
竟死于战乱里头。
这样一年一年度,
到处飘泊晃悠,
幸亏遇到你这位好友,
相知相爱,
所以我想极力帮助;
让好朋友,
得以实现我自己的愿宿。
谁知今天,
我们在文场上的命途,
是如此的不幸,
谁又能无动于衷,
放到一边去。”
王平子也感动得掉下眼泪,
问语:
“为什么一直被埋没下去?”
他语:
“去年地府府主有命令宣布,
让孔老夫子及阎罗王包拯,
核查历劫的鬼魂,
上等的在官署中备用,
其余转生人世里头。
我的名字已被录取,
之所以未去,
因为我想看到你考中后的乐趣。
现在我们只好告别离去!”
王平子问他考的是什么职务,
他语:
“梓潼府里头,
缺一名司文郎,
暂时叫一个耳聋的书僮代理职务,
这就是文运颠倒的缘由。
万一侥幸得到这个职务,
一定要将学术得以发扬光大,
更加优秀。”
第二天,
宋生高高兴兴地来到你们的住处,
话语:
“我的愿望实现喽。
孔夫子让我做一篇《性道论》文着,
看完后,
非常高兴,
说我可以做司文郎干部。
阎罗王包拯,
一查生死簿,
要以我说话无约束,
为罪名,
不录用吾;
地府府主说经过跟我多日的沟通交流,
认为我是本心淳朴,
话语不拘束,
乃是无心之举,
可以宽恕。
孔老夫子也极力争取,
才保住这个职务。
我拜谢叩头。
孔老夫子又把我叫到案前,
嘱咐我语:
‘现在地府府主和我,
因为怜惜你的才能学术,
才选拔你充任这个清高的重要职务。
你要改过自新,
认真做事务,
不要再犯以前的错误!’
由此可清楚,
地府对于道德,
比文学更为看重进一步。
你一定是品行尚未修行优秀,
今后只要积累善行之举,
不要懈怠就可以喽。”
(七)
王平子又问语:
“果真如此,
那么,
那个余杭生的德行,
又何如?”
他语:
“不清楚。
地府赏罚分明,
毫无错误,
就是前几天时候,
我们看到的那个瞎和尚,
也是一个鬼族。
他是前朝的名家干部,
只因生前抛弃的字纸太多太离谱,
罚他做瞎子以示惩处。
他想借替人医病救助,
来赎以前的罪误,
所以他常来热闹地区。”
王平子命人准备酒菜食物。
宋生语:
“不必喽。
终年打扰你,
剩的时间不多余,
再为我准备些水饺食物,
就足够。”
王平子非常难过,
一点也不想吃下去,
让他自己在那儿一饱口福。
你这位地府府主,
自然清楚这些事务,
吃得很是闲悠。
而宋玉,
一会的工夫,
就吃了三碗,
捧着肚皮语:
“这一顿饭菜食物,
可以三天不饿肚。
我这样做,
乃是表示不忘你待我的好处。
从前我吃你的水饺,
都埋在屋后,
已经变成蘑菇。
采集下来,
藏起来做药物,
小儿吃了,
可以变得更聪明优秀。”
王平子问宋玉,
以后什么时候再相聚,
宋生语:
“既然做了干部,
就应该避开嫌疑之举。”
又问语:
“如果到文昌帝君庙里祭奠,
能达到你那儿不?”
宋玉回复:
“这都没有什么好处!
九天太远了,
只要你洁身自好,
多多积善积福,
自有地府的人通报禀复,
那么,
我是一定会清楚。”
说完,
向王平子和你告别后,
就不见踪处。
王平子到屋后一瞅,
果然长着许多紫色的菌球。
采集下来,
藏在罐里头。
旁边有新土坟突出,
宋生吃的水饺好像都在那处。
王平子跟你告别,
回家后,
更加刻苦读书。
一天夜里头,
梦见宋玉乘着车轱辘,
上面张着伞盖来了,
并语:
“你从前因为发了点怒,
误杀了一个婢女,
在福禄簿上头,
被削去了官职、功名、利禄,
如今你的德行,
已经把你的罪行赎掉喽。
但是你的命太薄了,
还是没有做官的希图。”
这一年度,
王平子参加杭州府乡试,
考取了举人物;
第二年度,
又考中进士人物。
王平子从此以后,
也不图进取。
有两个儿子,
其中一个生来很笨,
脑袋迟钝,
王平子给他吃了那些蘑菇,
就很聪明优秀。
后续,
因为别的事情到南京地区,
巧而遇到余杭生,
也到南京办事务。
谈到阔别之情,
很是谦虚,
然而已是斑白满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